摘 要:
目的 探讨血液灌流改善维持性血透患者血脂异常的临床效果。方法 便利选取该院2018年10月—2019年10月的68例维持性血液透析合并血脂异常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行常规血液透析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血液灌流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血脂指标变化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治疗缓解率94.1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14,P<0.05);两组治疗前后TC、HDL、LDL、ApoA、Apo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TG、LP(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TG(1.67±0.34)mmol/L、LP(a)(323.26±139.48)mg/L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且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34、3.241,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并发症总发生率分别为17.65%、32.3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961,P>0.05)。结论 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采取血液灌流可有效降低患者血脂,改善脂质代谢异常,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可预防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对患者生存质量具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
血液灌流 维持性血液透析 血脂异常
血液透析是治疗肾功能衰竭的常见方法,也是心血管并发症终末期肾病患者较为有效的肾脏替代治疗方式,通过清除代谢废物,调节机体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但常规血液透析并不能有效纠正血脂异常,反而会加重持续性血液透析患者脂质代谢紊乱,引起贫血、头痛、失眠等症状而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因此,寻找一种可有效改善血脂异常的方法对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治疗和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1-2]。基于此,该研究对该院2018年10月—2019年10收治的68例维持性血液透析合并血脂异常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在常规血透的基础上采取血液灌流治疗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便利选取该院68例维持性血液透析合并血脂异常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观察组男22例,女12例;年龄32~77岁,平均(54.24±3.57)岁;血液透析时间3~23个月,平均(13.45±2.36)个月。对照组男22例,女12例;年龄30~75岁,平均年龄(52.86±3.71)岁;血液透析时间3~25个月,平均(14.39±2.34)个月。纳入标准:(1)接受血液透析治疗3个月以上患者;(2)近期未进行过相关降脂治疗者;(3)无血液灌流相关禁忌证者。排除标准:(1)合并全身性免疫性疾病者;(2)合并心、肝等重要脏器严重疾病者;(3)急性心衰、心脑血管疾病后遗症者。研究获伦理委员批准,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德国贝朗血液透析机治疗,透析液使用碳酸盐(500 m L/min),血流量保持250 m L/min,全身肝素化,肝素量根据患者情况进行适量调整。治疗3次/周,4 h/次,共治疗3个月。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血液灌流治疗,灌流器使用HA-130型树脂灌流器,灌流2次/月,2 h/次。灌流器串在透析器之前,以血流量200 m L/min灌流时间2 h,灌流器达到饱和后取下,然后继续以血流量250 m L/min进行血液透析,共治疗4 h,治疗3个月。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血脂相关各项指标及并发症情况。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的表达方式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的表达方式为[n(%)],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治疗缓解率为94.12%,显著高于照组的73.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14,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n(%)] 下载原表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n(%)]
2.2 治疗前后血脂相关各项指标
治疗前,两组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各项血脂相关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TG、LP(a)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TG、LP(a)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并发症
治疗中,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7.65%,对照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32.3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961,P>0.05),见表3。
表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脂相关各项指标比较 下载原表
表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脂相关各项指标比较
表3 两组患者并发症比较[n(%)] 下载原表
表3 两组患者并发症比较[n(%)]
3 讨论
慢性肾功能不全终末期血液透析患者常伴不同程度脂质代谢异常,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并发症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因素[3]。据报道[4],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血管并发症患病率高于普通人群,其发病率与血脂代谢紊乱有关。因此确保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脂代谢正常是预防心血管并发症的重中之重,选择合适有效的治疗方法十分必要。
该文研究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治疗缓解率为94.12%,对照组治疗缓解率为73.53%,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血液灌流联合常规血液透析临床治疗效果更优,可较好地改善患者血脂异常情况。究其原因,常规血液透析通过弥散性原理对患者体内水电解质等物质进行清除,对小分子物质清除效果较好,但无法有效清除微蛋白球等大分子物质[5]。而血液灌流通过树脂的吸附能力可有效清除患者体内尿酸、酚等中分子物质,联合常规血液透析可同时清除中、小分子物质,实现透析作用互补,从而提高治疗效果[6]。因此,血液灌流联合常规血液透析临床治疗效果更优。同时,通过对比两组治疗前后血脂各指标变化情况发现,治疗后观察组患者TG(1.67±0.34)mmol/L和LP(a)(323.26±139.48)mg/L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P<0.05),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血液灌流联合常规血液透析可有效降低患者血脂水平,改善代谢异常情况。究其原因,血液灌流可清除常规透析无法清除的中分子物质,这可能与灌流器中吸附剂对不同脂蛋白浓度、大小及物质亲和力的不同有关。可能是HDL颗粒较小,不易被吸附,而LDL所特有的负电荷可能影响吸附能力,因此其水平变化在治疗过程中并不明显[7]。周燚等人[8]的研究发现,血液灌流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TG降低至(2.06±0.31)mmol/L,LP (a)降低至(319.78±142.54)mmol/L,患者血脂代谢得到有效改善,与该文研究结果保持一致。另外,治疗后,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7.65%与对照组的32.3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血液灌流治疗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维持性血透患者需要进行经过长期且反复的透析治疗,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引起一系列维持性透析并发症发生,而血液灌流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方法较为可靠。
综上所述,血液灌流可有效降低维持性血透患者血脂水平,改善其脂质代谢,缓解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脂异常情况,从而减少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徐芳,聂大庆,黎莉,等.罗伐他汀对血液透析患者微炎症状态及血脂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2017,33(16):274.
[2]徐芳,聂大庆,陈文莉,等.高通量血液透析终末期肾病患者口服瑞舒伐他汀、辛伐他汀后血清炎症因子和血脂水平对比观察[J].山东医药,2017,57(31):25-28.
[3]朱雪丽,苏东美,任文,等.血液透析与腹膜透析对终末期肾病患者血脂、氧化应激及炎症因子的影响[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2019, 26(3):371-375.
[4]戴荣祥,凡雪华,梅桂玲,等.高通量透析对糖尿病血液透析患者炎症介质及血脂的影响[J].医药前沿,2018,8(25):204-205.
[5]卢浩.不同血液透析时机对慢性肾衰竭患者肾功能、血脂及生存质量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17,18(1):38-40.
[6]王学敏,韩胜华,王向托,等.容量超负荷对血液透析患者心功能、血脂及炎症因子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9,39(17):4138-4140.
[7]周培一,白文英,武剑,等.慢性肾衰竭血液透析患者血浆中的LPA水平及与血脂及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J].河北医学,2016,22(3):353-355.
[8]周燚,郭晓燕,余春华,等.长期高通量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脂代谢的影响[J].宁夏医学杂志,2018,40(3):271-273.